JavaScript is required

2025年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ICMLC 2025)在广州召开!

92
2025-02-17 10:51:18

2025年2月15日, 由深圳大学和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同主办, 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思克莱德大学、澳门大学和雷丁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支持的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omputing,ICMLC 2025)在广州隆重开幕!

2025年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ICMLC 2025)在广州召开!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汇聚全球高校、科研机构及产业界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及行业代表近一百六十人,围绕机器学习与计算领域的前沿技术突破、创新应用场景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2月15日上午,大会开幕。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深圳大学计算机软件学院副院长李坚强教授代表大会主办方致欢迎辞,李教授表达了对会议成功举办和促进国际合作的期许,并祝愿大家有一段美妙的参会经历,同时期待参会各方以本次会议为契机,积极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助推更多高水平学术成果。

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黄琳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深入剖析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格局,指出突破算法效率与算力瓶颈已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呼吁通过跨学科协作开拓创新路径,推动理论创新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开幕式由西南交通大学龚勋教授主持。

2025年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ICMLC 2025)在广州召开!

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黄琳教授

2025年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ICMLC 2025)在广州召开!

西南交通大学龚勋教授

报告环节,四位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作精彩主旨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徐雷教授(IEEE /IAPR Fellow)以《从混合专家到混合领域:双向智能与搜索推理的新范式》为题,综述AI中MoX技术的发展:从霍夫变换、混合线性/高斯模型,到MoE、生成/扩散模型混合,以及AlphaGo式双向智能推理,并探讨其与ChatGPT-4、Deepseek-R1的关联。

| 徐雷教授

徐雷教授2001年当选IEEE Fellow,2002年当选国际模式识别学会Fellow(中国培养的学者之第一个,也是最早几个华人Fellow之一),2003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获数个国内外主要奖项,如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1995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Leadership奖、2006年亚太神经网络学会最高奖-杰出成就奖(首位获奖华人,之前仅有日本神经网络研究教父级人物Shun-ichi Amari和Kunihiko Fukushima获得此奖)。2005年中国神经网络学会对成立15年余为推动中国神经网络学术发展的做出了重要贡献者颁发了三个奖,分别给四位学者:罗沛林和吴佑寿两位已故院士、Amari教授和徐雷教授。

徐雷教授从事人工智能研究40余年,有RHT、组合分类器、RPCL、LMSER、ICA、EM算法、BYY学习理论等多个被广为引用和追随的开拓性成果。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九十年代之前五年,在NIPS年会上发表了四篇论文,其中1992年的那篇以北大为作者单位之一,且录取为Oral presentation,标志中国学术单位首次打入这个世界人工智能最顶级会议的时间不晚于1992年。其后数年在该顶级会议中三次担任过大中华地区的 Liaison。也是最早在国际神经网络学术界中担任权威期刊编委和学会领军人物的几位华人之一。

2025年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ICMLC 2025)在广州召开!

上海交通大学徐雷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刘德荣教授(IEEE/INNS/IAPR Fellow)以《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学习控制方法》为题,探讨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学习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关键方法(如自适应动态规划和并行控制)及其在机器人、自动驾驶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并分析了学习效率、实时适应性和部署可行性之间的权衡及元控制的概念。

| 刘德荣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从美国圣母大学毕业并获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从1999年开始,在芝加哥伊利诺依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工作,先后任该校助教授(1999–2002)、终身职副教授(2002–2006)和终身职正教授(2006年起)。200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项目。曾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0–2016)。自1992年以来,共发表了270多篇SCI论文、280多篇国际会议论文。同他人合作共出版过13本书。获得2018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终身贡献奖和2022年IEEE计算智能学会神经网络先驱奖。2017年起连续多年获得Clarivate高被引学者称号。曾任《IEEE神经网络与学习系统汇刊》主编、IFAC理事、亚太神经网络学会主席。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人工智能评论》主编。2005年当选IEEE Fellow、2013年当选INNS Fellow、2016年当选IAPR Fellow、2021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2025年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ICMLC 2025)在广州召开!

南方科技大学刘德荣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邱波教授围绕《人工智能在天文学中的应用实例》,介绍了天文学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实例,涵盖不同望远镜(如LAMOST、SDSS)的任务、数据格式和实际需求,展示了AI在处理天文大数据中的重要作用。

| 邱波教授

博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海归创业联盟副秘书长。1995年获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士,2002年获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2002-2005分别在法国发展研究院、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及新加坡科技局从事博士后研究,后在新加坡资讯通信研究所担任研究员至2013年。IEEE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中国图形图像学会会员;科技部专家库成员,天津市科委专家库成员,天津市卫健委互联网医院评审专家,河北省教育厅、科技厅专家库成员,重庆市科技局专家库成员。2021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第70批评委,2020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第67批评委,2019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第64、65、66批评委,2019广东省科技厅重大项目评委,2019江苏省科技厅面上项目评委。多个IEEE会议及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一项,参与两项,省部级多项。2015-2023中国科协海智专家。2016年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2021年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列席代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据处理、图像处理等,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天文信息技术,已发表论文90余篇,申请或授权专利30余项。

2025年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ICMLC 2025)在广州召开!

北京科技大学邱波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黄晓霖教授以《学习动态:理解泛化与记忆机制的关键》为题,探讨了学习动态在深度模型中的重要性,指出其对泛化性能和记忆机制的影响,并强调了其在机器遗忘领域的关键作用。

| 黄晓霖教授

2006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和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工学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5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KU Leuven)电子工程系任博士后。2015年4月起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Friedrich-Alexander Universität Erlangen-Nürnberg)计算机系任研究组组长。2016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优化算法及其在医学图像中的应用;已在JMLR, TPAMI, ACHA, TNNLS, TMI, TIP, TMM, Automatica, SIAM J. Optimization等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研究成果获得德国医学图象处理年会最佳科学贡献一等奖(2017),合作论文获得13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ocument Analysis Systems 最佳学生论文奖,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最佳论文奖。

2025年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ICMLC 2025)在广州召开!

上海交通大学黄晓霖教授

本届会议学术活动精彩纷呈,大会为期四天,除四场高规格主旨报告外,还设置四场特邀报告、十七个专题论坛及线上平行会议。会议主题涵盖自适应系统、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商业智能、混合动力和非线性系统、生物统计学等研究领域等前沿方向,通过论文宣讲、技术展示等多元形式,构建了立体化的学术交流矩阵,与会者将就各自的研究课题深入交流探讨并展开深度对话。

2025年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ICMLC 2025)在广州召开!

作为机器学习与计算领域拥有较高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ICMLC历经十六载发展,已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与学术引领力。本届会议将依旧延续往届高水平的学术传统,为与会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碰撞思想、推动创新、相互学习的交流平台,为推动机器学习与计算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2025年2月15日, 由深圳大学和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共同主办, 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西南交通大学、哈尔滨工程大学、思克莱德大学、澳门大学和雷丁大学等国内外高校支持的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The 17th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Machine Learning and Computing,ICMLC 2025)在广州隆重开幕!

2025年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ICMLC 2025)在广州召开!

本次会议采用线上线下融合模式,汇聚全球高校、科研机构及产业界的专家学者、科研人员及行业代表近一百六十人,围绕机器学习与计算领域的前沿技术突破、创新应用场景等核心议题展开深度研讨。

2月15日上午,大会开幕。大数据系统计算技术国家工程实验室执行主任、深圳大学计算机软件学院副院长李坚强教授代表大会主办方致欢迎辞,李教授表达了对会议成功举办和促进国际合作的期许,并祝愿大家有一段美妙的参会经历,同时期待参会各方以本次会议为契机,积极开展深入交流与合作,助推更多高水平学术成果。

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黄琳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深入剖析全球人工智能发展格局,指出突破算法效率与算力瓶颈已成为国际科技竞争的战略制高点,呼吁通过跨学科协作开拓创新路径,推动理论创新与产业实践的深度融合。开幕式由西南交通大学龚勋教授主持。

2025年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ICMLC 2025)在广州召开!

丹佛大都会州立学院黄琳教授

2025年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ICMLC 2025)在广州召开!

西南交通大学龚勋教授

报告环节,四位领域内知名专家学者作精彩主旨报告。

上海交通大学徐雷教授(IEEE /IAPR Fellow)以《从混合专家到混合领域:双向智能与搜索推理的新范式》为题,综述AI中MoX技术的发展:从霍夫变换、混合线性/高斯模型,到MoE、生成/扩散模型混合,以及AlphaGo式双向智能推理,并探讨其与ChatGPT-4、Deepseek-R1的关联。

| 徐雷教授

徐雷教授2001年当选IEEE Fellow,2002年当选国际模式识别学会Fellow(中国培养的学者之第一个,也是最早几个华人Fellow之一),2003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获数个国内外主要奖项,如1993年国家自然科学奖,1995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Leadership奖、2006年亚太神经网络学会最高奖-杰出成就奖(首位获奖华人,之前仅有日本神经网络研究教父级人物Shun-ichi Amari和Kunihiko Fukushima获得此奖)。2005年中国神经网络学会对成立15年余为推动中国神经网络学术发展的做出了重要贡献者颁发了三个奖,分别给四位学者:罗沛林和吴佑寿两位已故院士、Amari教授和徐雷教授。

徐雷教授从事人工智能研究40余年,有RHT、组合分类器、RPCL、LMSER、ICA、EM算法、BYY学习理论等多个被广为引用和追随的开拓性成果。发表论文四百余篇,九十年代之前五年,在NIPS年会上发表了四篇论文,其中1992年的那篇以北大为作者单位之一,且录取为Oral presentation,标志中国学术单位首次打入这个世界人工智能最顶级会议的时间不晚于1992年。其后数年在该顶级会议中三次担任过大中华地区的 Liaison。也是最早在国际神经网络学术界中担任权威期刊编委和学会领军人物的几位华人之一。

2025年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ICMLC 2025)在广州召开!

上海交通大学徐雷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刘德荣教授(IEEE/INNS/IAPR Fellow)以《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学习控制方法》为题,探讨了基于人工智能的自学习控制方法的基本原理、关键方法(如自适应动态规划和并行控制)及其在机器人、自动驾驶和工业自动化等领域的应用,并分析了学习效率、实时适应性和部署可行性之间的权衡及元控制的概念。

| 刘德荣教授

南方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1994年从美国圣母大学毕业并获电气工程博士学位。从1999年开始,在芝加哥伊利诺依大学电气与计算机工程系工作,先后任该校助教授(1999–2002)、终身职副教授(2002–2006)和终身职正教授(2006年起)。2008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项目。曾任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复杂系统管理与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2010–2016)。自1992年以来,共发表了270多篇SCI论文、280多篇国际会议论文。同他人合作共出版过13本书。获得2018年国际神经网络学会终身贡献奖和2022年IEEE计算智能学会神经网络先驱奖。2017年起连续多年获得Clarivate高被引学者称号。曾任《IEEE神经网络与学习系统汇刊》主编、IFAC理事、亚太神经网络学会主席。现任中国自动化学会常务理事、《人工智能评论》主编。2005年当选IEEE Fellow、2013年当选INNS Fellow、2016年当选IAPR Fellow、2021年当选欧洲科学院院士。

2025年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ICMLC 2025)在广州召开!

南方科技大学刘德荣教授

北京科技大学邱波教授围绕《人工智能在天文学中的应用实例》,介绍了天文学中人工智能的应用实例,涵盖不同望远镜(如LAMOST、SDSS)的任务、数据格式和实际需求,展示了AI在处理天文大数据中的重要作用。

| 邱波教授

博士,北京科技大学教授,中国海归创业联盟副秘书长。1995年获清华大学精密仪器系学士,2002年获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模式识别国家重点实验室博士,2002-2005分别在法国发展研究院、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及新加坡科技局从事博士后研究,后在新加坡资讯通信研究所担任研究员至2013年。IEEE会员,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会员,中国图形图像学会会员;科技部专家库成员,天津市科委专家库成员,天津市卫健委互联网医院评审专家,河北省教育厅、科技厅专家库成员,重庆市科技局专家库成员。2021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第70批评委,2020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第67批评委,2019中国博士后科研基金第64、65、66批评委,2019广东省科技厅重大项目评委,2019江苏省科技厅面上项目评委。多个IEEE会议及期刊审稿人,主持国家自然基金一项,参与两项,省部级多项。2015-2023中国科协海智专家。2016年中国科协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特邀代表,2021年中国科协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列席代表。主要研究方向包括:数据处理、图像处理等,现主要研究方向为天文信息技术,已发表论文90余篇,申请或授权专利30余项。

2025年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ICMLC 2025)在广州召开!

北京科技大学邱波教授

上海交通大学黄晓霖教授以《学习动态:理解泛化与记忆机制的关键》为题,探讨了学习动态在深度模型中的重要性,指出其对泛化性能和记忆机制的影响,并强调了其在机器遗忘领域的关键作用。

| 黄晓霖教授

2006年在西安交通大学获工学和理学学士学位,2012年在清华大学自动化系获工学博士学位。2012年至2015年在比利时鲁汶大学(KU Leuven)电子工程系任博士后。2015年4月起作为洪堡学者在德国埃尔兰根-纽伦堡大学(Friedrich-Alexander Universität Erlangen-Nürnberg)计算机系任研究组组长。2016年加入上海交通大学自动化系任副教授,博士生导师。

主要研究方向为机器学习、优化算法及其在医学图像中的应用;已在JMLR, TPAMI, ACHA, TNNLS, TMI, TIP, TMM, Automatica, SIAM J. Optimization等期刊和会议上发表论文四十余篇。近年来,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1项,青年项目1项,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1项。研究成果获得德国医学图象处理年会最佳科学贡献一等奖(2017),合作论文获得13th 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ocument Analysis Systems 最佳学生论文奖,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Industrial Artificial Intelligence 最佳论文奖。

2025年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ICMLC 2025)在广州召开!

上海交通大学黄晓霖教授

本届会议学术活动精彩纷呈,大会为期四天,除四场高规格主旨报告外,还设置四场特邀报告、十七个专题论坛及线上平行会议。会议主题涵盖自适应系统、神经网络与支持向量机、商业智能、混合动力和非线性系统、生物统计学等研究领域等前沿方向,通过论文宣讲、技术展示等多元形式,构建了立体化的学术交流矩阵,与会者将就各自的研究课题深入交流探讨并展开深度对话。

2025年第17届机器学习与计算国际会议(ICMLC 2025)在广州召开!

作为机器学习与计算领域拥有较高影响力的国际学术会议之一,ICMLC历经十六载发展,已形成良好的口碑效应与学术引领力。本届会议将依旧延续往届高水平的学术传统,为与会专家学者提供了一个碰撞思想、推动创新、相互学习的交流平台,为推动机器学习与计算技术的深度融合与广泛应用以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