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部今日发布消息:据统计,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考研报名总人数继去年迎来下降拐点后再次下滑,直线下跌50万,跌破400万大关。
考研,会变得更简单吗?
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仅仅两年后,就再次突破400万,此后常年高居不下。持续升温的热度,也让考研这条赛道成为“卷”的代名词。
与过高的报名人数相对应的是,长期保持在30%以下的报录比。2023年考研报录比仅有不到25%,超过300万人落榜,“无研可读”。
考研报名人数再次下降,研究生扩招仍是大势所趋,这是否意味着:考研越来越简单了?去年的考研情况或许可以作为参考。
| 400分≠通行证
去年,考研报名人数迎来自2016年起的首次下跌,然而尽管报考人数减少了36万,但2024研考国家线和各校复试线并没有像网友期待的降低。同时,400+高分遍地,大批等来了自己满意分数的考研人,仍无缘复试,只能抓住“调剂”这根“救命稻草”。高分多、缺额少,多所院校取消校内/校外调剂,让调剂形势也格外严峻。
图片来源:微博
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研考国家线显示,哲学、法学、文学、体育学、历史学、理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专业的学硕国家线相比去年都有所提高;专硕方面,法学、文学、历史学、医学等专业的国家线比去年有所提高。
然而,即使有幸过了国家线,各高校的复试门槛依然让大多数考研人望尘莫及。
从各院校发布的复试分数来看,北京大学2024年临床医学专硕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为总分360分,比2023年的总分高出15分;同济大学2024年新闻与传播专硕复试线为390分,是学校参与研招的所有专业中复试分数线最高的,该专业复试分数线比2023年的375分高出15分......在评论区,许多网友感慨,“一分的涨跌就会影响一批考生”。
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2024年研招报名数减少只是给实际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挤了水分”。从他了解的数据来看,近年伴随报名人数的高增长,研招初试缺考率也不断大幅攀升;而在2024年研招中,虽然报考人数减少,但实际完成了整个初试考试的学生人数比去年有所增长,并不是下降。
| 考研名额,不一定在增加
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考研名额,或许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在增加。
研究生招生数的确在逐年增加,但一些院校、专业给到统考的招生名额却不增反降。“去年31,今年12,崩溃了”“166缩招到106”“17变5,这还能报吗”“砍了30个”“只招1个人了”……一片“怨声载道”的留言中,也有网友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名额给推免生了”。由于研究生招生包含推免和统考招生两个渠道,缩招并不一定是总体招生名额减少,而有可能是随着保研比例上升,统考名额被挤压而导致缩招。天平两端,一边升,另一边就得降。
某北方985高校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在今年招生计划数增加14名的情况下,由于录取推免生人数相比去年激增53人,留给考研的计划数只有76人(这一数据在2023年为113人)。而从学校整体情况来看,2023年该校拟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4300人,其中接收推免生1800人,而在2024年招生总人数增加300人的情况下,200个名额都去往推免生。
尽管对于统考生而言,这多少有些“扎心”,甚至会有“被抢了奶酪”的感觉,但从高校角度而言,这一点似乎并不难理解。
根据《清华大学2025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办法》,“推免”注重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确保研究生生源质量,概括来说就是“综合评定、择优选拔”。目前,各校对考研推免资格的认定,有的使用学分绩点,有的提出在专业排名前25%,甚至是10%以内,部分非“双一流”高校的推免要求甚至会达到前5%、2%。
能拿到保研资格的同学,往往被认为是班级学院中的佼佼者,他们或长期保持高绩点,或科研成绩突出,或实践履历惊人,有些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科研成果,能够大大减少导师的培养成本,从而更受院校或导师的青睐。还有部分院校把更多招生名额留给了本校学生,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人才的贯通式培养,缩短科研人才培养周期;另一方面也能缓解学校的就业压力,降低学生升学负担。
不考了,是对读研“祛魅”了吗?
为什么今年考研的报名人数再次下降了?
有些人考研是有理想,有些人是随大流,而有些人,是不得不考,他们被推着进入考研的大门。有调研数据显示,就业前景好(52%)、想去更好的大学(48%)和职业发展需要(46%)是毕业生读研的最主要动机。
本月14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召开工作会,部署做好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据统计,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
应届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依旧复杂严峻。当一届届大学生们因走不出困境与焦虑,卷入“考研潮”时,则更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为什么要考研?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岗位?”
正如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所说,学历教育并非自我提升的唯一方式,更多的需要在工作中提升自己,有了"理论+实践",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实现快速成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就业,将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直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表示,现在有的高校学生开始“卷”学历,但是一些硕士、甚至博士后仍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些是结构性就业难,有些是所属行业的发展趋冷,社会上不需要这么多高层次人才,因此需要高校和社会建立更多的沟通机制,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此外,一些毕业生也需要摒除‘高学历意味着高工资’的观念。”
对于所有毕业生来说,无论是高分顺利上岸,还是选择走入社会开始工作,都愿你们不被洪流所裹挟,人生不会因一场考试而止步不前,也不只有这一条路通向成功,努力坚持的你,早已赢了自己。
来源:教育部,软科等,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
教育部今日发布消息:据统计,2025年全国硕士研究生报名人数为388万。考研报名总人数继去年迎来下降拐点后再次下滑,直线下跌50万,跌破400万大关。
考研,会变得更简单吗?
2020年,考研报名人数首次突破300万,仅仅两年后,就再次突破400万,此后常年高居不下。持续升温的热度,也让考研这条赛道成为“卷”的代名词。
与过高的报名人数相对应的是,长期保持在30%以下的报录比。2023年考研报录比仅有不到25%,超过300万人落榜,“无研可读”。
考研报名人数再次下降,研究生扩招仍是大势所趋,这是否意味着:考研越来越简单了?去年的考研情况或许可以作为参考。
| 400分≠通行证
去年,考研报名人数迎来自2016年起的首次下跌,然而尽管报考人数减少了36万,但2024研考国家线和各校复试线并没有像网友期待的降低。同时,400+高分遍地,大批等来了自己满意分数的考研人,仍无缘复试,只能抓住“调剂”这根“救命稻草”。高分多、缺额少,多所院校取消校内/校外调剂,让调剂形势也格外严峻。
图片来源:微博
教育部发布的2024年研考国家线显示,哲学、法学、文学、体育学、历史学、理学、医学、管理学、交叉学科等专业的学硕国家线相比去年都有所提高;专硕方面,法学、文学、历史学、医学等专业的国家线比去年有所提高。
然而,即使有幸过了国家线,各高校的复试门槛依然让大多数考研人望尘莫及。
从各院校发布的复试分数来看,北京大学2024年临床医学专硕进入复试的初试成绩要求为总分360分,比2023年的总分高出15分;同济大学2024年新闻与传播专硕复试线为390分,是学校参与研招的所有专业中复试分数线最高的,该专业复试分数线比2023年的375分高出15分......在评论区,许多网友感慨,“一分的涨跌就会影响一批考生”。
教育发展战略学会学术委员会委员陈志文认为,一个重要原因是,2024年研招报名数减少只是给实际参加研究生考试的人数“挤了水分”。从他了解的数据来看,近年伴随报名人数的高增长,研招初试缺考率也不断大幅攀升;而在2024年研招中,虽然报考人数减少,但实际完成了整个初试考试的学生人数比去年有所增长,并不是下降。
| 考研名额,不一定在增加
还有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是,考研名额,或许并不像大家想象的那样在增加。
研究生招生数的确在逐年增加,但一些院校、专业给到统考的招生名额却不增反降。“去年31,今年12,崩溃了”“166缩招到106”“17变5,这还能报吗”“砍了30个”“只招1个人了”……一片“怨声载道”的留言中,也有网友点出了问题的关键——“名额给推免生了”。由于研究生招生包含推免和统考招生两个渠道,缩招并不一定是总体招生名额减少,而有可能是随着保研比例上升,统考名额被挤压而导致缩招。天平两端,一边升,另一边就得降。
某北方985高校的计算机技术专业在今年招生计划数增加14名的情况下,由于录取推免生人数相比去年激增53人,留给考研的计划数只有76人(这一数据在2023年为113人)。而从学校整体情况来看,2023年该校拟招收全日制硕士研究生约4300人,其中接收推免生1800人,而在2024年招生总人数增加300人的情况下,200个名额都去往推免生。
尽管对于统考生而言,这多少有些“扎心”,甚至会有“被抢了奶酪”的感觉,但从高校角度而言,这一点似乎并不难理解。
根据《清华大学2025年接收推荐免试研究生办法》,“推免”注重考核学生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专业能力,确保研究生生源质量,概括来说就是“综合评定、择优选拔”。目前,各校对考研推免资格的认定,有的使用学分绩点,有的提出在专业排名前25%,甚至是10%以内,部分非“双一流”高校的推免要求甚至会达到前5%、2%。
能拿到保研资格的同学,往往被认为是班级学院中的佼佼者,他们或长期保持高绩点,或科研成绩突出,或实践履历惊人,有些学生已经积累了相当的科研成果,能够大大减少导师的培养成本,从而更受院校或导师的青睐。还有部分院校把更多招生名额留给了本校学生,这样做一方面有利于人才的贯通式培养,缩短科研人才培养周期;另一方面也能缓解学校的就业压力,降低学生升学负担。
不考了,是对读研“祛魅”了吗?
为什么今年考研的报名人数再次下降了?
有些人考研是有理想,有些人是随大流,而有些人,是不得不考,他们被推着进入考研的大门。有调研数据显示,就业前景好(52%)、想去更好的大学(48%)和职业发展需要(46%)是毕业生读研的最主要动机。
本月14日,教育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召开工作会,部署做好2025届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工作。据统计,2025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1222万人,同比增加43万人。
应届毕业生规模不断扩大,就业工作面临的形势依旧复杂严峻。当一届届大学生们因走不出困境与焦虑,卷入“考研潮”时,则更需要清醒的认识到“为什么要考研?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岗位?”
正如中国药科大学校长郝海平所说,学历教育并非自我提升的唯一方式,更多的需要在工作中提升自己,有了"理论+实践",有利于形成正确的、适合自己的奋斗目标,从而实现快速成长。
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多次提及就业,将促进青年特别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一直关注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的全国政协委员熊水龙表示,现在有的高校学生开始“卷”学历,但是一些硕士、甚至博士后仍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有些是结构性就业难,有些是所属行业的发展趋冷,社会上不需要这么多高层次人才,因此需要高校和社会建立更多的沟通机制,培养社会真正需要的人才。此外,一些毕业生也需要摒除‘高学历意味着高工资’的观念。”
对于所有毕业生来说,无论是高分顺利上岸,还是选择走入社会开始工作,都愿你们不被洪流所裹挟,人生不会因一场考试而止步不前,也不只有这一条路通向成功,努力坚持的你,早已赢了自己。
来源:教育部,软科等,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
2025.03.28 - 2025.03.30 中国 武汉
2025.03.28 - 2025.03.31 中国 成都
2025.03.14 - 2025.03.16 中国 广州
2024.12.13 - 2024.12.15 马来西亚 吉隆坡
2025.03.28 - 2025.03.30
中国 武汉
投稿截止 2024.12.10
2025.03.28 - 2025.03.31
中国 成都
投稿截止 2024.12.10
2025.03.14 - 2025.03.16
中国 广州
投稿截止 2024.12.05
2024.12.13 - 2024.12.15
马来西亚 吉隆坡
投稿截止 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