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8月17日22时55分,一位科技巨星陨落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杰出的科学家周光召去世了,享年95岁。
第一次见到这位传奇人物,是在20年前。其时,我到中国科技会堂采访,要上电梯时,却被工作人员拦下。这时,站在电梯里的一位白发老人说:“让她进来吧,不要耽误别人的时间。”老人戴一副眼镜、穿着短袖衬衫,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虽然电梯中再无交流,但却能强烈地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儒雅而温和。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周光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周光召先生在办公室
很多人,初见时惊为天人,了解多了,也觉寻常。但有些人,了解得越多,越会发自内心崇敬他。
周光召,就是这样一位越了解越崇敬的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少年时,周光召就展露出在物理方面的天赋。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核子研究所做研究期间,不到30岁的周光召对一位学术权威的粒子自旋成果提出异议。那位苏联教授对他说:“你的观点没有道理!”周光召没有直接辩驳,而是用了三个月,将自己的观点写成了两篇学术论文并发表。这就是高能物理领域著名的“相对论性粒子螺旋态”理论。
在杜布纳工作的几年间,周光召共发表33篇学术论文。他的名字,蜚声海外。杨振宁曾回忆,那个时期的周光召“在美国被认为是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最杰出的年轻科学家”。
可这样一位物理学界的新星,并没有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光芒万丈——他“消失”了。
几十年后,当他的名字再次出现于人前,大家才知道,周光召主动请缨,回国投身到“两弹一星”研制中。周光召在我国原子能事业,特别是核武器研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在原子弹研制期间,他巧妙地用最大功原理证明了“九次计算”,结束了原子弹设计过程中近一年的争论。
1998年11月20日周光召院士在瑞士洛桑接受世界科学家协会的Gian Carlo Wick纪念金奖。左起:意大利国际科学文化中心世界实验室主任A. Zichichi、周光召院士、李政道先生。
爱国,是周光召身上最浓重的底色。他身体力行,为国奉献,也将这信念传递给身边人。周光召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回忆,周光召曾问他:“博士毕业后,你就要开始独立工作,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会面临多种选择,但一旦国家需要你做出某种选择,你是否能服从国家的需要?”在得到满意的回答后,周光召说:“当然,要放弃自己感兴趣和爱好的事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一个人对自己祖国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国家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周光召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在物理学界,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科技事业领导者。周光召曾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以战略科学家的非凡洞察力、对世界科技大势的研判和把握,在人才培养和引进、科技政策改进和调整、国际交流、学科布局和建设等方方面面,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心力。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曾这样写到,他“在推动‘863’计划和‘973’计划、筹建中国工程院、推进中国科学院学部制度化、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重大工作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光召是一位有独特人格魅力的科学家,即便不从事科技工作的人,也总会为他所折服。一位曾在全国人大工作的朋友曾谈起这样一件小事。周光召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期间,他曾陪同周光召到美国访问。访问期间,周光召提出要参观一所高校生命科学方面的实验室。校方非常重视这次来访,特意安排了一位科研人员陪同翻译。当时,生命科学还是新兴学科,翻译口中的DNA、表观遗传学等名词,让大家听得云里雾里。发现这个情况,周光召就亲自给大家当起了翻译。“周先生没用那么多术语,说得简洁明白,终于让我们明白了这个实验室究竟研究什么、在做什么。”这位朋友感慨:“从他身上,我才知道大科学家该是什么样!”
这位大科学家,有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采用新的发展思路,要发挥技术创新和知识经济的重要作用”“要避免评价体系的急功近利,要提倡‘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引导科学家从事更具有长远影响和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工作”……这些论断,如今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这位大科学家,学术上极度严谨、自律。他一直关心理论物理前沿,提出了很多卓越的学术想法,但决不在没有做出实际工作的论文上署名。周光召卸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后,又被委任其他领导工作,他觉得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不足以完成具体的研究工作后,就再也没有发表过自己署名的学术论文……
这位大科学家,生活简朴,平易近人。他经常会在讨论结束后,请学生们到研究所旁边的小饭馆“打牙祭”,也会将自己烤面包的“秘诀”传授给别人……
这位大科学家,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科技事业。2011年11月15日,在“973计划”专家顾问组会议上,周光召突发脑出血,昏倒在会场。虽经过几次手术,但人们期盼的奇迹并未发生,他未能再回到工作中……
巨星陨落,长歌当哭。但周光召未竟的事业还在传承。也许,对这位大科学家最好的纪念,就是将他奉献一生的中国,建成科技强国!
来源:光明日报,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
2024年8月17日22时55分,一位科技巨星陨落了——两弹一星功勋奖章获得者、杰出的科学家周光召去世了,享年95岁。
第一次见到这位传奇人物,是在20年前。其时,我到中国科技会堂采访,要上电梯时,却被工作人员拦下。这时,站在电梯里的一位白发老人说:“让她进来吧,不要耽误别人的时间。”老人戴一副眼镜、穿着短袖衬衫,花白的头发梳得整整齐齐。虽然电梯中再无交流,但却能强烈地感受到他身上散发出的儒雅而温和。
后来我才知道,这位老人,就是周光召。
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周光召先生在办公室
很多人,初见时惊为天人,了解多了,也觉寻常。但有些人,了解得越多,越会发自内心崇敬他。
周光召,就是这样一位越了解越崇敬的人。
他是一位杰出的理论物理学家。少年时,周光召就展露出在物理方面的天赋。在苏联杜布纳联合原核子研究所做研究期间,不到30岁的周光召对一位学术权威的粒子自旋成果提出异议。那位苏联教授对他说:“你的观点没有道理!”周光召没有直接辩驳,而是用了三个月,将自己的观点写成了两篇学术论文并发表。这就是高能物理领域著名的“相对论性粒子螺旋态”理论。
在杜布纳工作的几年间,周光召共发表33篇学术论文。他的名字,蜚声海外。杨振宁曾回忆,那个时期的周光召“在美国被认为是杜布纳联合原子核研究所最杰出的年轻科学家”。
可这样一位物理学界的新星,并没有如人们所想的那样,在接下来的日子里光芒万丈——他“消失”了。
几十年后,当他的名字再次出现于人前,大家才知道,周光召主动请缨,回国投身到“两弹一星”研制中。周光召在我国原子能事业,特别是核武器研制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其中,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就是在原子弹研制期间,他巧妙地用最大功原理证明了“九次计算”,结束了原子弹设计过程中近一年的争论。
1998年11月20日周光召院士在瑞士洛桑接受世界科学家协会的Gian Carlo Wick纪念金奖。左起:意大利国际科学文化中心世界实验室主任A. Zichichi、周光召院士、李政道先生。
爱国,是周光召身上最浓重的底色。他身体力行,为国奉献,也将这信念传递给身边人。周光召的学生、中国科学院院士吴岳良回忆,周光召曾问他:“博士毕业后,你就要开始独立工作,在以后的人生中,可能会面临多种选择,但一旦国家需要你做出某种选择,你是否能服从国家的需要?”在得到满意的回答后,周光召说:“当然,要放弃自己感兴趣和爱好的事业是一件很痛苦的事,但一个人对自己祖国所作出的牺牲和贡献,国家和人民是不会忘记的。”
周光召的影响力,不仅仅局限在物理学界,他也是一位杰出的科技事业领导者。周光召曾担任第二机械工业部九院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所长,中国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等职,以战略科学家的非凡洞察力、对世界科技大势的研判和把握,在人才培养和引进、科技政策改进和调整、国际交流、学科布局和建设等方方面面,为中国的科技事业发展贡献心力。科技部原部长徐冠华曾这样写到,他“在推动‘863’计划和‘973’计划、筹建中国工程院、推进中国科学院学部制度化、设立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等一系列重大工作中,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周光召是一位有独特人格魅力的科学家,即便不从事科技工作的人,也总会为他所折服。一位曾在全国人大工作的朋友曾谈起这样一件小事。周光召担任全国人大副委员长期间,他曾陪同周光召到美国访问。访问期间,周光召提出要参观一所高校生命科学方面的实验室。校方非常重视这次来访,特意安排了一位科研人员陪同翻译。当时,生命科学还是新兴学科,翻译口中的DNA、表观遗传学等名词,让大家听得云里雾里。发现这个情况,周光召就亲自给大家当起了翻译。“周先生没用那么多术语,说得简洁明白,终于让我们明白了这个实验室究竟研究什么、在做什么。”这位朋友感慨:“从他身上,我才知道大科学家该是什么样!”
这位大科学家,有超越时代的真知灼见。“中国要实现现代化,必须采用新的发展思路,要发挥技术创新和知识经济的重要作用”“要避免评价体系的急功近利,要提倡‘十年磨一剑’的精神,引导科学家从事更具有长远影响和有重大科学意义的工作”……这些论断,如今听来,依然振聋发聩。
这位大科学家,学术上极度严谨、自律。他一直关心理论物理前沿,提出了很多卓越的学术想法,但决不在没有做出实际工作的论文上署名。周光召卸任中国科学院院长后,又被委任其他领导工作,他觉得自己的精力和时间不足以完成具体的研究工作后,就再也没有发表过自己署名的学术论文……
这位大科学家,生活简朴,平易近人。他经常会在讨论结束后,请学生们到研究所旁边的小饭馆“打牙祭”,也会将自己烤面包的“秘诀”传授给别人……
这位大科学家,将他的一生奉献给了中国的科技事业。2011年11月15日,在“973计划”专家顾问组会议上,周光召突发脑出血,昏倒在会场。虽经过几次手术,但人们期盼的奇迹并未发生,他未能再回到工作中……
巨星陨落,长歌当哭。但周光召未竟的事业还在传承。也许,对这位大科学家最好的纪念,就是将他奉献一生的中国,建成科技强国!
来源:光明日报,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
2025.03.28 - 2025.03.30 中国 武汉
2025.03.28 - 2025.03.31 中国 成都
2025.03.14 - 2025.03.16 中国 广州
2024.12.13 - 2024.12.15 马来西亚 吉隆坡
2025.03.28 - 2025.03.30
中国 武汉
投稿截止 2024.12.10
2025.03.28 - 2025.03.31
中国 成都
投稿截止 2024.12.10
2025.03.14 - 2025.03.16
中国 广州
投稿截止 2024.12.05
2024.12.13 - 2024.12.15
马来西亚 吉隆坡
投稿截止 2024.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