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is required

欧洲又一院士名单公布!国内多位学者当选

449
2024-02-18 10:52:31


近日,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医学部、技术和环境科学部向多位中国高校教授发去贺信:祝贺他们当选院士。


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是总部位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跨学科学术组织,致力于推动欧洲国家内部以及欧洲与全球的学术提升与交流,尤其鼓励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跨学科融合,设有人文、医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法律及经济、技术与环境科学、世界宗教七个学部。该院2000余名成员中有32名诺贝尔奖得主,是全球科学院中诺贝尔奖获得者比例最高的科学院之一,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和艺术领域享有崇高声誉。


清华大学 李梢


李梢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医学学部)


近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李梢收到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院长克劳斯·美因泽(Klaus Mainzer)教授发来的贺信,经理事会投票,李梢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医学学部)。


李梢由于在网络药理学与传统医药研究上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在胃癌极早期防治研究上的突破性成就,当选为该院院士。


李梢,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聘教授、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所长,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网络药理学会会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医药大数据专委会主任委员。


1990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医学学士;1995-1998年在皖南医学院攻读医学硕士;1998年-2001年攻读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


从事中医药与信息科学交叉研究20余年,致力于建立大数据和AI时代的中医药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创建中药网络药理学,研发胃癌极早期防治体系,发表论文200余篇,被引用11000余次,代表论文多次入选F1000杰出论文、Nature China亮点论文;主编首部网络药理学英文专著,领衔制定首个网络药理学国际标准。研制的中西医药分子网络导航系统——UNIQ系统等成果获国内外发明专利30余项,并在中药研发和国际注册、肿瘤新型标志物研发等方面成功转化实施。


甘肃医学院 杨建设‍‍‍‍‍‍


甘肃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杨建设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医学部院士。


近日,甘肃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杨建设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医学部院士。


杨建设,理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学校2021年高层次引进人才,现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研究员,兼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0),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22),广东药科大学深圳医院(龙岗)特聘教授、首席科学家,从事放射医学、消化系肿瘤发生机制及病毒学研究。


杨建设教授是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院士(2019年),海南省领军人才(2019年,第一层次),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2010年),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百人计划」人才(2007年)。Micro and Nano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Radiology,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Pathophysiology, MedicineInternational 等国际期刊主编(候任)、编委、编辑,10余份高影响力 SCI 期刊审稿人。杨建设教授参加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863计划 、973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9项,合计经费超500万元。在 Science, NEJM, BMJ, JAMA, EJNMMI, Nano-Micro Letters, Carbon 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0 余篇,IF>10的25篇。


香港浸会大学 吕海涛


香港浸会大学吕海涛教授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Class II 医学学部)


近日,香港浸会大学吕海涛教授(Tenured Associate Professorship)经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学部院士提名、学部评选和理事会投票,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Class II 医学学部)


吕海涛博士是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教授(终身)/博士生导师/PI,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员,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PI,疾病与组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交大)PI,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MEASA, 2024),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 2021),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士(FRSB, 2021),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上海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级)首席专家(2021),Faculty Opinions (F1000)特聘专家(2021), 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导(2022), 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客座教授(2024)。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长聘教授,重庆大学药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助理院长,美国华盛顿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命健康交叉科学应用驱动的下一代功能代谢组学研究。


成都大学 王清远‍‍‍‍


王清远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技术与环境科学学部)。


王清远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技术与环境科学学部)。


王清远教授,博士毕业于法国Ecole Centrale Paris(现Universite Paris-Saclay巴黎萨克雷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材料与结构力学、超长寿命疲劳与可靠性、结构耐久性、固废资源化利用及低碳新材料技术等。20多年来长期致力促进中欧科技与教育交流合作, 先后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法国巴黎东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作为访问教授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主持完成中法科技合作蔡元培项目,先后与欧洲高校联合培养博士12名,共同发表Web of Science论文60余篇,推进了200余名中欧本硕博学生联合培养,开展双边学术会议6次, 2022年获European Advanced Materials Award(IAAM)。三名学生和团队成员获德国洪堡学者基金支持。


王清远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天府杰出科学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在IJ Fatigue,IJP,JMPS,AFM,Adv Mater,Adv Sci,Nature Commu和Nature 等中科院1区Top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2014-2022 年连续九年入选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力学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同济大学 郑加麟


郑加麟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医学学部)。


郑加麟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医学学部)。


郑加麟教授长期致力于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研究,尤其致力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致病作用与自体重编程神经干细胞外泌体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精准化治疗研究,已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著220余篇。积极致力于国际化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及国际化交流合作,大力推动以成果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课程体系建设,担任国家级规划教材《互联网+医疗健康》及《神经与精神疾病》副主编。曾获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Gilmore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和杰出科学家奖、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杰出贡献奖、同济大学首届「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2020)、同济大学2022年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荣获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项目二等奖(牵头)及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参与)。


上海交通大学 唐克轩‍‍‍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唐克轩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技术与环境科学学部)。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唐克轩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技术与环境科学学部)。


唐克轩教授长期从事药用植物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在植物天然产物如青蒿素等合成和调控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培育出了高青蒿素含量的代谢工程青蒿品种,部分品种已在非洲最大的青蒿种植国马达加斯加种植,有望使马达加斯加成为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青蒿种植国家。


唐克轩教授连续3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发表超过300篇论文,Google Scholar总引用超过15000次、H指数65,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超过100项,也是全球青蒿研究领域发表最多和最有影响论文(超过100篇)、拥有最多授权专利(超过70项)的科学家。


河海大学 曹茂森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曹茂森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技术与环境科学学部)。


曹茂森教授长期致力于力学-数学融合解决结构损伤与安全问题的研究,在水利土木结构损伤机制、健康诊断理论与算法方面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总影响因子超700,Google Scholar引用3600余次、H指数31,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6项。获欧盟-中国科技创新Dragon STAR奖一等奖(排名1)、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奖、江苏友谊奖(中方团队负责人),领衔获三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担任国际期刊Structural Durability Health Monitoring主编与6个国际期刊编委、中国设备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来源:青塔pro,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



近日,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医学部、技术和环境科学部向多位中国高校教授发去贺信:祝贺他们当选院士。


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是总部位于奥地利萨尔茨堡的跨学科学术组织,致力于推动欧洲国家内部以及欧洲与全球的学术提升与交流,尤其鼓励科学、技术与人文艺术的跨学科融合,设有人文、医学、艺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法律及经济、技术与环境科学、世界宗教七个学部。该院2000余名成员中有32名诺贝尔奖得主,是全球科学院中诺贝尔奖获得者比例最高的科学院之一,在世界范围内的科学和艺术领域享有崇高声誉。


清华大学 李梢


李梢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医学学部)


近日,清华大学自动化系教授李梢收到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院长克劳斯·美因泽(Klaus Mainzer)教授发来的贺信,经理事会投票,李梢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医学学部)。


李梢由于在网络药理学与传统医药研究上的开创性贡献,以及在胃癌极早期防治研究上的突破性成就,当选为该院院士。


李梢,清华大学自动化系长聘教授、北京市中医药交叉研究所所长,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士、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国家高层次人才计划入选者、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水平重点学科带头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网络药理学会会长、中国生物工程学会生物医药大数据专委会主任委员。


1990年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就读医学学士;1995-1998年在皖南医学院攻读医学硕士;1998年-2001年攻读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学博士。‍‍‍‍‍


从事中医药与信息科学交叉研究20余年,致力于建立大数据和AI时代的中医药研究新理论、新方法、新技术,创建中药网络药理学,研发胃癌极早期防治体系,发表论文200余篇,被引用11000余次,代表论文多次入选F1000杰出论文、Nature China亮点论文;主编首部网络药理学英文专著,领衔制定首个网络药理学国际标准。研制的中西医药分子网络导航系统——UNIQ系统等成果获国内外发明专利30余项,并在中药研发和国际注册、肿瘤新型标志物研发等方面成功转化实施。


甘肃医学院 杨建设‍‍‍‍‍‍


甘肃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杨建设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医学部院士。


近日,甘肃医学院基础医学院副院长杨建设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医学部院士。


杨建设,理学博士、博士后、教授。学校2021年高层次引进人才,现任基础医学院副院长,同济大学附属第十人民医院研究员,兼任香港中文大学(深圳)生命与健康科学学院研究员、博士生导师(2020),安徽理工大学医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2022),广东药科大学深圳医院(龙岗)特聘教授、首席科学家,从事放射医学、消化系肿瘤发生机制及病毒学研究。


杨建设教授是Th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s 院士(2019年),海南省领军人才(2019年,第一层次),中国科学院「西部之光」人才计划(2010年),中国科学院研究所「百人计划」人才(2007年)。Micro and Nanosystems, International Journalof Radiology, World Journal of Gastrointestinal Pathophysiology, MedicineInternational 等国际期刊主编(候任)、编委、编辑,10余份高影响力 SCI 期刊审稿人。杨建设教授参加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面上项目、863计划 、973计划等省部级以上项目19项,合计经费超500万元。在 Science, NEJM, BMJ, JAMA, EJNMMI, Nano-Micro Letters, Carbon 等国内外核心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20 余篇,IF>10的25篇。


香港浸会大学 吕海涛


香港浸会大学吕海涛教授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Class II 医学学部)


近日,香港浸会大学吕海涛教授(Tenured Associate Professorship)经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European Academy of Sciences and Arts)学部院士提名、学部评选和理事会投票,当选为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Class II 医学学部)


吕海涛博士是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副教授(终身)/博士生导师/PI,香港浸会大学深圳研究院研究员,环境与生物分析国家重点实验室PI,疾病与组学全国重点实验室(上海交大)PI,欧洲科学与艺术学院院士(MEASA, 2024),英国皇家化学会会士(FRSC, 2021),英国皇家生物学会会士(FRSB, 2021),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客座研究员,上海院士专家工作站(专家级)首席专家(2021),Faculty Opinions (F1000)特聘专家(2021), 澳门科技大学兼职教授/博导(2022), 现代中医药海河实验室客座教授(2024)。曾任上海交通大学系统生物医学研究院长聘教授,重庆大学药学院百人计划研究员/助理院长,美国华盛顿大学/爱因斯坦医学院/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后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生命健康交叉科学应用驱动的下一代功能代谢组学研究。


成都大学 王清远‍‍‍‍


王清远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技术与环境科学学部)。


王清远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技术与环境科学学部)。


王清远教授,博士毕业于法国Ecole Centrale Paris(现Universite Paris-Saclay巴黎萨克雷大学)。主要研究方向为新型材料与结构力学、超长寿命疲劳与可靠性、结构耐久性、固废资源化利用及低碳新材料技术等。20多年来长期致力促进中欧科技与教育交流合作, 先后在德国克劳斯塔尔工业大学、法国巴黎东大学和英国利物浦大学作为访问教授开展科研和学术交流,主持完成中法科技合作蔡元培项目,先后与欧洲高校联合培养博士12名,共同发表Web of Science论文60余篇,推进了200余名中欧本硕博学生联合培养,开展双边学术会议6次, 2022年获European Advanced Materials Award(IAAM)。三名学生和团队成员获德国洪堡学者基金支持。


王清远教授是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教育部创新团队带头人、天府杰出科学家、四川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等。在IJ Fatigue,IJP,JMPS,AFM,Adv Mater,Adv Sci,Nature Commu和Nature 等中科院1区Top刊物发表论文100余篇。2014-2022 年连续九年入选Elsevier 中国高被引学者,连续入选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第一完成人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两项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和中国力学学会科技进步一等奖等。2019年中国工程院院士有效候选人。


同济大学 郑加麟


郑加麟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医学学部)。


郑加麟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医学学部)。


郑加麟教授长期致力于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与治疗策略研究,尤其致力于小胶质细胞介导的神经炎症致病作用与自体重编程神经干细胞外泌体对神经系统疾病的精准化治疗研究,已在国际重要学术期刊发表研究论著220余篇。积极致力于国际化医学教育体系的建设及国际化交流合作,大力推动以成果为导向(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的课程体系建设,担任国家级规划教材《互联网+医疗健康》及《神经与精神疾病》副主编。曾获美国内布拉斯加大学Gilmore杰出青年科学家奖和杰出科学家奖、上海市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杰出贡献奖、同济大学首届「卓越」研究生导学团队标兵(2020)、同济大学2022年度我心目中的好导师。荣获上海市高等教育优秀教学成果项目二等奖(牵头)及高等教育(研究生)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参与)。


上海交通大学 唐克轩‍‍‍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唐克轩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技术与环境科学学部)。


上海交通大学农业与生物学院教授、欧洲科学院院士唐克轩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技术与环境科学学部)。


唐克轩教授长期从事药用植物分子生物学和生物技术研究,在植物天然产物如青蒿素等合成和调控领域做出了突出贡献,培育出了高青蒿素含量的代谢工程青蒿品种,部分品种已在非洲最大的青蒿种植国马达加斯加种植,有望使马达加斯加成为继中国之后的第二大青蒿种植国家。


唐克轩教授连续3年入选中国高被引学者,发表超过300篇论文,Google Scholar总引用超过15000次、H指数65,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超过100项,也是全球青蒿研究领域发表最多和最有影响论文(超过100篇)、拥有最多授权专利(超过70项)的科学家。


河海大学 曹茂森


河海大学力学与材料学院曹茂森教授当选欧洲科学与艺术院院士(技术与环境科学学部)。


曹茂森教授长期致力于力学-数学融合解决结构损伤与安全问题的研究,在水利土木结构损伤机制、健康诊断理论与算法方面做出具有国际影响的成果。发表200余篇学术论文,总影响因子超700,Google Scholar引用3600余次、H指数31,入选斯坦福大学「全球前2%顶尖科学家榜单」;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6项。获欧盟-中国科技创新Dragon STAR奖一等奖(排名1)、欧盟玛丽·居里学者奖、江苏友谊奖(中方团队负责人),领衔获三项教育部自然科学奖。担任国际期刊Structural Durability Health Monitoring主编与6个国际期刊编委、中国设备结构健康监测与预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



来源:青塔pro,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