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avaScript is required

仅收录五年以上有检索的国际会议

浙大团队攻克「光学芯片」量产难题,成功斩获全球首个千万级订单

67
2025-04-09 10:27:50

「五年磨一剑,终于取得了突破!」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杭州纳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马耀光难掩内心的激动。近日,这家由两位浙大教师马耀光和林宏焘创立的科技企业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成功拿下超表面光学领域全球首个千万级量产订单。这一重大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国产光学集成芯片的空白,更意味着我国在新型光学赛道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浙大团队攻克「光学芯片」量产难题,成功斩获全球首个千万级订单

纳境科技产品

浙大团队攻克「光学芯片」量产难题,成功斩获全球首个千万级订单

马耀光,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光电工程研究所书记、副所长,浙江省光学学会理事、常务副秘书长,Optica Senior Member, IEEE Senior Member。2007年于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于浙江大学光电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2-2017年分别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研究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纳米工程系、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CU Boulder)机械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入职浙江大学,任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极端光学技术与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在包括Science, PRL, eLight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50余篇高影响力学术论文,多篇为ESI高被引论文,单篇最高引用超过1900次。2017年、2021年在Science杂志分别发表两篇关于随机结构超材料的工作。并入选英国物理协会评选「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2017」;「2021年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国家科技部评选的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候选进展。

浙大团队攻克「光学芯片」量产难题,成功斩获全球首个千万级订单

林宏焘,博士,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舜宇创新研究院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获得者和浙江省特聘专家。中国激光杂志社及《红外与激光工程》青年编委会成员。主要从事硅基光子及异质光子集成技术的研究。至今在Nature Photonics,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Optica, Nature Communication等光电子领域重要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引用5300余次,h-index 36。异质光子集成技术以浙大为第一单位入选美国光学学会旗期刊OPN所评「Optics in 2018」。是Nature Communication,Advance Materials,Photonic Research以及Optic Letters等OSA旗下期刊的长期审稿人,并参与组织了GOMD,ICG,ICOCN等多个国际会议并担任分会主持。主持及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多项纵向项目,以及多个企业横向项目。

从实验室到量产一场颠覆传统的技术革命

在浙大的实验室里,科研团队研发的超表面技术,正在改写已有300年历史的光学行业格局。

「传统光学镜片是折反射定律的推广,而我们的微纳光学技术则可以使得一片纳米结构镜片替代多片曲面镜。」马耀光这位85后的博导形象地解释。

这项脱胎于半导体工艺的技术,让产品具备了轻、薄、高效,且易集成、成本低等诸多优势。不难想象,在未来,手机镜头或许不再凸起,电视也能薄如纸张。

不过,产业化的道路布满荆棘。一开始,连客户都不相信这种前沿技术能够落地。」在纳境科技的杭州总部,公司CEO、浙江大学1997届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硕士龚永兴回忆起那段艰难时光。团队花费了两年多时间,与客户一同探索,反复打磨产品细节以满足客户的高要求。最终交付的产品,不仅性能超越了传统方案,成本还降低了50%。

这次订单不仅验证了我们的量产能力,更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实现了从实验室先行」到产业化领跑」的跨越。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上的成功,更证明了中国学者能够在前沿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马耀光表示,目前团队还有多项成果储备待发表。

产品的稳定量产是产业化的关键。」林宏焘表示,我们团队在CMOS兼容工艺方面的长期积累,确保了超表面器件能够稳定适配产业化的半导体量产线。

三年前加入纳境科技的副总经理钟滕慧,他的备忘录记录着一路的艰辛与突围历程。他带领团队走访了超过300家企业,成功推动技术在上百家企业落地。

钟滕慧表示,此次接到的千万级订单,将应用于扫地机器人等消费电子产品,下半年 AR 眼镜还将迎来大几百万的订单。公司正加速推进多个大场景应用开发,手机、AR/VR等领域已多轮送样完成验证,即将量产。预计今年量产订单规模数千万元,明年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订单量将突破亿元大关。

浙大团队攻克「光学芯片」量产难题,成功斩获全球首个千万级订单

纳境科技

纳境科技成立于2020年,核心创始团队来自浙江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目前,公司已与AR领域、Mini LED领域头部企业,以及华为、苹果的上游供应链企业正式展开合作,某国际巨头已邀请公司前往总部参加创新展品展示。

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马耀光提出了技术顶天、产业立地」的规划,即既要保持对科研前沿的敏锐度,又要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超表面要既能上书架,也能上货架。上货架必须靠量产量价,就像芯片一样。

量产引发资本热潮5年冲刺科创板

作为国内唯一实现超表面量产的团队,纳境科技正引发资本的强烈关注。采访时,龚永兴校友的电话响个不停,投资机构的预约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之后。「老股东已启动追投,估值较种子轮涨近20倍。」龚永兴校友透露,公司计划在5年内登陆科创板,杭州各区也都争相邀约其生产基地落户。

据悉,公司在2023年10月已顺利完成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由中网投、新干世业投资共同领投,并获得百大集团地跟投支持。

浙大团队攻克「光学芯片」量产难题,成功斩获全球首个千万级订单

纳境科技产品

超表面光学产业化属于新兴行业,国外也有不少涉足该领域的企业,像三星 Metalenz、佳能等。它们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丰富的生态系统资源,推动了相关产品的快速发展与普及。

随着技术的持续突破,超表面光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据美国知名科技研究机构Lux research预测,未来的光学超表面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00亿美元。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28年,全球超表面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90亿美元

面对这片庞大的市场蓝海,龚永兴校友信心满满。他认为,目前超表面光学技术仍处于产业化前期阶段,国内外企业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大部分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纳境科技目前已位居业内领先水平。「我们立志于发展成为国际顶尖的超表面光学公司,为智能工业、智能生活的应用创新及落地赋能。」龚永兴校友坚定地说。

从浙大实验室走出的纳境科技

以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

展现了高校科研与产业化的完美结合

未来

浙大力量将继续引领超表面光学革命

为中国智造迈向世界前沿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浙江大学校友总会,FUTURE远见,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五年磨一剑,终于取得了突破!」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杭州纳境科技有限公司创始人兼首席科学家马耀光难掩内心的激动。近日,这家由两位浙大教师马耀光和林宏焘创立的科技企业迎来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时刻——成功拿下超表面光学领域全球首个千万级量产订单。这一重大突破,不仅填补了国内市场国产光学集成芯片的空白,更意味着我国在新型光学赛道实现了从「跟跑」到「领跑」的跨越。

浙大团队攻克「光学芯片」量产难题,成功斩获全球首个千万级订单

纳境科技产品

浙大团队攻克「光学芯片」量产难题,成功斩获全球首个千万级订单

马耀光,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光电工程研究所书记、副所长,浙江省光学学会理事、常务副秘书长,Optica Senior Member, IEEE Senior Member。2007年于南京理工大学电光学院获得学士学位,2012年于浙江大学光电学院获得博士学位,2012-2017年分别于北京大学物理学院凝聚态物理研究所、加州大学圣地亚哥分校(UCSD)纳米工程系、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德分校(CU Boulder)机械工程系从事博士后研究。2018年入职浙江大学,任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极端光学技术与仪器全国重点实验室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近年来在包括Science, PRL, eLight等国际重要学术期刊上发表50余篇高影响力学术论文,多篇为ESI高被引论文,单篇最高引用超过1900次。2017年、2021年在Science杂志分别发表两篇关于随机结构超材料的工作。并入选英国物理协会评选「Breakthrough of the Year 2017」;「2021年光学领域十大社会影响力事件」、「2021中国光学十大进展」、国家科技部评选的2021年度「中国科学十大进展」候选进展。

浙大团队攻克「光学芯片」量产难题,成功斩获全球首个千万级订单

林宏焘,博士,浙江大学「百人计划」研究员,博士生导师,浙江大学电子工程系副系主任,浙江大学杭州国际科创中心舜宇创新研究院院长。国家高层次人才青年项目获得者和浙江省特聘专家。中国激光杂志社及《红外与激光工程》青年编委会成员。主要从事硅基光子及异质光子集成技术的研究。至今在Nature Photonics, 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 Optica, Nature Communication等光电子领域重要期刊发表论文80余篇,引用5300余次,h-index 36。异质光子集成技术以浙大为第一单位入选美国光学学会旗期刊OPN所评「Optics in 2018」。是Nature Communication,Advance Materials,Photonic Research以及Optic Letters等OSA旗下期刊的长期审稿人,并参与组织了GOMD,ICG,ICOCN等多个国际会议并担任分会主持。主持及参与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课题,自然基金面上项目,自然基金重大研究计划重点项目等多项纵向项目,以及多个企业横向项目。

从实验室到量产一场颠覆传统的技术革命

在浙大的实验室里,科研团队研发的超表面技术,正在改写已有300年历史的光学行业格局。

「传统光学镜片是折反射定律的推广,而我们的微纳光学技术则可以使得一片纳米结构镜片替代多片曲面镜。」马耀光这位85后的博导形象地解释。

这项脱胎于半导体工艺的技术,让产品具备了轻、薄、高效,且易集成、成本低等诸多优势。不难想象,在未来,手机镜头或许不再凸起,电视也能薄如纸张。

不过,产业化的道路布满荆棘。一开始,连客户都不相信这种前沿技术能够落地。」在纳境科技的杭州总部,公司CEO、浙江大学1997届信息与电子工程学院硕士龚永兴回忆起那段艰难时光。团队花费了两年多时间,与客户一同探索,反复打磨产品细节以满足客户的高要求。最终交付的产品,不仅性能超越了传统方案,成本还降低了50%。

这次订单不仅验证了我们的量产能力,更标志着我国在该领域实现了从实验室先行」到产业化领跑」的跨越。这不仅仅是一次商业上的成功,更证明了中国学者能够在前沿领域实现从0到1的突破。」马耀光表示,目前团队还有多项成果储备待发表。

产品的稳定量产是产业化的关键。」林宏焘表示,我们团队在CMOS兼容工艺方面的长期积累,确保了超表面器件能够稳定适配产业化的半导体量产线。

三年前加入纳境科技的副总经理钟滕慧,他的备忘录记录着一路的艰辛与突围历程。他带领团队走访了超过300家企业,成功推动技术在上百家企业落地。

钟滕慧表示,此次接到的千万级订单,将应用于扫地机器人等消费电子产品,下半年 AR 眼镜还将迎来大几百万的订单。公司正加速推进多个大场景应用开发,手机、AR/VR等领域已多轮送样完成验证,即将量产。预计今年量产订单规模数千万元,明年将进入快速增长阶段,订单量将突破亿元大关。

浙大团队攻克「光学芯片」量产难题,成功斩获全球首个千万级订单

纳境科技

纳境科技成立于2020年,核心创始团队来自浙江大学、麻省理工学院等国内外知名科研院所。目前,公司已与AR领域、Mini LED领域头部企业,以及华为、苹果的上游供应链企业正式展开合作,某国际巨头已邀请公司前往总部参加创新展品展示。

对于企业未来的发展,马耀光提出了技术顶天、产业立地」的规划,即既要保持对科研前沿的敏锐度,又要通过规模化生产降低成本。超表面要既能上书架,也能上货架。上货架必须靠量产量价,就像芯片一样。

量产引发资本热潮5年冲刺科创板

作为国内唯一实现超表面量产的团队,纳境科技正引发资本的强烈关注。采访时,龚永兴校友的电话响个不停,投资机构的预约已经排到了两个月之后。「老股东已启动追投,估值较种子轮涨近20倍。」龚永兴校友透露,公司计划在5年内登陆科创板,杭州各区也都争相邀约其生产基地落户。

据悉,公司在2023年10月已顺利完成数千万元的Pre-A轮融资,由中网投、新干世业投资共同领投,并获得百大集团地跟投支持。

浙大团队攻克「光学芯片」量产难题,成功斩获全球首个千万级订单

纳境科技产品

超表面光学产业化属于新兴行业,国外也有不少涉足该领域的企业,像三星 Metalenz、佳能等。它们凭借强大的研发能力和丰富的生态系统资源,推动了相关产品的快速发展与普及。

随着技术的持续突破,超表面光学产品的市场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据美国知名科技研究机构Lux research预测,未来的光学超表面市场规模有望超过500亿美元。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报告显示,到2028年,全球超表面产品市场规模将达到90亿美元

面对这片庞大的市场蓝海,龚永兴校友信心满满。他认为,目前超表面光学技术仍处于产业化前期阶段,国内外企业基本处于同一起跑线,大部分技术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而纳境科技目前已位居业内领先水平。「我们立志于发展成为国际顶尖的超表面光学公司,为智能工业、智能生活的应用创新及落地赋能。」龚永兴校友坚定地说。

从浙大实验室走出的纳境科技

以自主创新打破国外垄断

展现了高校科研与产业化的完美结合

未来

浙大力量将继续引领超表面光学革命

为中国智造迈向世界前沿注入强劲动能!

来源:浙江大学校友总会,FUTURE远见,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