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福建福耀科技大学(下文简称“福耀科技大学”)官网更新学校领导界面,该校现任领导正式亮相,分别是校长王树国,福州市福耀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宋姬芳,副校长徐飞、陈建群。其中,徐飞曾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等职,陈建群曾是南京大学校长助理、金陵学院院长;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耀科技大学近日公布了首年招生计划。今年该校计划招收100名以内学生,学费每年5460元,采取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将获得双学位。
图源:福建福耀科技大学
今年3月20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关于同意设置福建福耀科技大学的函》,明确该校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理工和科技,着重开展制造业科技创新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作为一所高水平民办研究型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从筹建之初就备受关注。近年来,以福建福耀科技大学、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等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无一例外都展现出了惊人的人才吸力,它们一路狂飙,迅速崛起成长为中国高等教育版图的一支重要力量。
公开报道显示,此番担任福耀科技大学副校长的徐飞有战略管理专业背景,一直以大胆改革创新的治学思维而闻名。在西南交大任职期间,他曾提出多项创新性教学计划。他曾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2016年1月,名为《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的“西南交大九条”正式出台,首次从制度上就“权属”分配作出明确规定,点燃了学校科研人员的转化热情,成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事件。西南交大的学术竞争力、科技创造力和思想影响力因此明显提升。
据福耀科技大学官网介绍,目前学校已初步荟聚了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302位,其中包括海内外院士15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0人,具有境外教育背景或教科研经历教师占比71.2%。预计到2026年,学校将聘任不少于300名固定编制的国际化高水平专任教师和150名流动编制的全球顶尖学者。
今年以来,媒体近期接连报道多名顶尖科学家回到中国任职的消息,让华人科学家“海归潮”再受关注。而这些“海归”学者选择加入的机构,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传统顶尖学府外,也包括近几年新成立的研究型大学。
同样“出生”于浙江,2018年成立的西湖大学,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典型。该校自筹创初期就话题不断,在科研方面接连产出一流成果,发展势头迅猛。在校长施一公的邀请和引导下,西湖大学引进了一众学术大牛。去年,西湖大学接连吸引三名海外顶尖科学家任职,包括法国巴黎西岱大学原数学系教授陈华一,曾任美国贝勒医学院解剖教学中心主任的张晓明,以及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任教20年的数学家汪徐家。
全职加入西湖大学的张晓明,是西湖大学医学院从海外引入的首位教学系列教授,与大多数全职回国的研究型教授不同,他专注于医学教育,负责西湖大学医学院教学方面的规划和建设。面对国内临床医生紧缺的现状,张晓明认为“不需要每个医学生都会做科研”,带着22年的教学育人经验,他希望把最前沿的医学教育理念和人文教育理念带到国内,培养出一批医师科学家。西湖大学秉承“教师治学,行政理校,学术导向决定行政服务”的理念,破除高校行政化痼疾,让教授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
迅速崛起的研究型大学
今年2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深圳调研时指出,建设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是改变传统办学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实践,是高等教育领域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型和历史性变革。
近年来,一大批争创一流、奋发有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在中国大地上拔地而起——中国高等教育的探索路途上的开拓者南方科技大学,拥有“科教融合”特色基因的上海科技大学,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为办学定位的西湖大学,扛负着让康复被更多人所识、所学、所享的使命的康复大学,还有不久前刚正式获批设立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在筹办路上奋蹄向前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它们高举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旗帜,在高教的海域中破浪前行。
其中,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建校仅10年左右时间,便进入国家“双一流”行列,内地及世界大学排名均一路飙升,赶超一众985高校,无疑是最耀眼的两颗科技大学 “新星”。
“全球遴选校长”“一校一法”“理事会制度”“全员聘用”……南方科技大学,敢闯爱创,为中国内地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之路。去年6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这一奖项最年轻的得主。其官网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学校已签约引进教师1300余人,包括院士56人(签约引进与自主培养全职院士47人)、国际会士73人、 教育部特聘教授(含青年)50人、“国家特支计划”专家26人……高层次人才占教研系列50%以上。
上海科技大学同样广受瞩目,“小而精”、科教融合、改革创新是它的亮丽名片。上科大以一流师资为发展第一资源,截至2024年8月,学校已在《科学》《自然》《细胞》期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32篇。2023年,学校新增获批“智能感知与人机协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依托单位之一获批新建“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为瞄准重大攻关目标的有组织科研奠定平台基础。
除了浙江、广东等经济强省,河南也在努力建好大学。2021年11月,河南省下发《关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组建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学,填补电子科技、航空航天、体育、美术等类型本科高校空白。此后,“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等特色化新大学相继成型,还有在2025年郑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名单中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筹)项目”,一批“好大学”正在赶来的路上。
来源:软科,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
近日,福建福耀科技大学(下文简称“福耀科技大学”)官网更新学校领导界面,该校现任领导正式亮相,分别是校长王树国,福州市福耀高等研究院党委书记宋姬芳,副校长徐飞、陈建群。其中,徐飞曾任西南交通大学校长、上海交通大学副校长等职,陈建群曾是南京大学校长助理、金陵学院院长;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福耀科技大学近日公布了首年招生计划。今年该校计划招收100名以内学生,学费每年5460元,采取本硕博贯通培养模式,本科阶段将获得双学位。
图源:福建福耀科技大学
今年3月20日,教育部官网公布了《关于同意设置福建福耀科技大学的函》,明确该校定位为新型研究型大学,紧紧围绕国家战略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突出理工和科技,着重开展制造业科技创新研究,培养拔尖创新人才。
作为一所高水平民办研究型大学,福建福耀科技大学从筹建之初就备受关注。近年来,以福建福耀科技大学、西湖大学、南方科技大学、深圳理工大学等为代表的研究型大学,无一例外都展现出了惊人的人才吸力,它们一路狂飙,迅速崛起成长为中国高等教育版图的一支重要力量。
公开报道显示,此番担任福耀科技大学副校长的徐飞有战略管理专业背景,一直以大胆改革创新的治学思维而闻名。在西南交大任职期间,他曾提出多项创新性教学计划。他曾推动“职务科技成果混合所有制”改革,2016年1月,名为《西南交通大学专利管理规定》的“西南交大九条”正式出台,首次从制度上就“权属”分配作出明确规定,点燃了学校科研人员的转化热情,成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的标志性事件。西南交大的学术竞争力、科技创造力和思想影响力因此明显提升。
据福耀科技大学官网介绍,目前学校已初步荟聚了一支高水平国际化的师资队伍,现有教师302位,其中包括海内外院士15人,国家级高层次人才80人,具有境外教育背景或教科研经历教师占比71.2%。预计到2026年,学校将聘任不少于300名固定编制的国际化高水平专任教师和150名流动编制的全球顶尖学者。
今年以来,媒体近期接连报道多名顶尖科学家回到中国任职的消息,让华人科学家“海归潮”再受关注。而这些“海归”学者选择加入的机构,除了北京大学、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传统顶尖学府外,也包括近几年新成立的研究型大学。
同样“出生”于浙江,2018年成立的西湖大学,是高水平研究型大学的典型。该校自筹创初期就话题不断,在科研方面接连产出一流成果,发展势头迅猛。在校长施一公的邀请和引导下,西湖大学引进了一众学术大牛。去年,西湖大学接连吸引三名海外顶尖科学家任职,包括法国巴黎西岱大学原数学系教授陈华一,曾任美国贝勒医学院解剖教学中心主任的张晓明,以及在澳大利亚国立大学任教20年的数学家汪徐家。
全职加入西湖大学的张晓明,是西湖大学医学院从海外引入的首位教学系列教授,与大多数全职回国的研究型教授不同,他专注于医学教育,负责西湖大学医学院教学方面的规划和建设。面对国内临床医生紧缺的现状,张晓明认为“不需要每个医学生都会做科研”,带着22年的教学育人经验,他希望把最前沿的医学教育理念和人文教育理念带到国内,培养出一批医师科学家。西湖大学秉承“教师治学,行政理校,学术导向决定行政服务”的理念,破除高校行政化痼疾,让教授全身心投入教学科研。
迅速崛起的研究型大学
今年2月,教育部党组书记、部长怀进鹏在深圳调研时指出,建设发展新型研究型大学,是改变传统办学模式、扎根中国大地办世界一流大学的重大实践,是高等教育领域支撑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战略转型和历史性变革。
近年来,一大批争创一流、奋发有为的新型研究型大学在中国大地上拔地而起——中国高等教育的探索路途上的开拓者南方科技大学,拥有“科教融合”特色基因的上海科技大学,以“高起点、小而精、研究型”为办学定位的西湖大学,扛负着让康复被更多人所识、所学、所享的使命的康复大学,还有不久前刚正式获批设立的福建福耀科技大学,在筹办路上奋蹄向前的宁波东方理工大学(暂名)......它们高举建设新型研究型大学的旗帜,在高教的海域中破浪前行。
其中,南方科技大学和上海科技大学建校仅10年左右时间,便进入国家“双一流”行列,内地及世界大学排名均一路飙升,赶超一众985高校,无疑是最耀眼的两颗科技大学 “新星”。
“全球遴选校长”“一校一法”“理事会制度”“全员聘用”……南方科技大学,敢闯爱创,为中国内地探索新型研究型大学的发展之路。去年6月,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揭晓,南方科技大学校长、清华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薛其坤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是这一奖项最年轻的得主。其官网信息显示,截至目前,学校已签约引进教师1300余人,包括院士56人(签约引进与自主培养全职院士47人)、国际会士73人、 教育部特聘教授(含青年)50人、“国家特支计划”专家26人……高层次人才占教研系列50%以上。
上海科技大学同样广受瞩目,“小而精”、科教融合、改革创新是它的亮丽名片。上科大以一流师资为发展第一资源,截至2024年8月,学校已在《科学》《自然》《细胞》期刊发表第一作者单位论文32篇。2023年,学校新增获批“智能感知与人机协同”教育部重点实验室,作为依托单位之一获批新建“先进医用材料与医疗器械”全国重点实验室,为瞄准重大攻关目标的有组织科研奠定平台基础。
除了浙江、广东等经济强省,河南也在努力建好大学。2021年11月,河南省下发《关于提升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实施意见》,提出要组建电子科技大学、航空航天大学等新型研究型工科大学,填补电子科技、航空航天、体育、美术等类型本科高校空白。此后,“河南电子科技大学”“郑州航空航天大学”等特色化新大学相继成型,还有在2025年郑州市重点建设项目名单中的“新型研究型大学(筹)项目”,一批“好大学”正在赶来的路上。
来源:软科,爱科会易仅用于学术交流,若相关内容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