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与审稿人对话时,更多采用第三人称Reviewer还是第二人称You呢?
最新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篇题为“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cond-person pronouns in written communications between authors and reviewers of scientific papers”研究显示,作者在回复审稿意见时,使用第二人称代词“you”,会显著影响审稿人对论文作者的回应。
论文地址: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4515-1
在科研领域,同行评审是确保研究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这篇研究以科技论文的同行评审过程为背景,通过深入到同行评审这一复杂而重要的科学交流过程,研究了在同行评议过程中是否使用第二人称代词(“you”,“your”和“yours”)的区别。
研究人员统计了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13,359篇文章的修订函件(共计29,144轮评审)。
在这13359篇论文中,5042篇论文(37.74%)的作者在回复第一轮评审意见的时候使用了第二人称称呼审稿人,另外8317篇文章的作者使用了第三人称(例如“the review(s)”)。
作者采用“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方法,比较了使用“you”和不使用“you”回应的不同之处。
通过这一数据集,他们观察到第二人称代词“you”如何影响同行评审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效应。
研究发现,当作者在回应审稿人时使用第二人称代词时,同行评审结果呈现出一系列积极的变化。这包括评论更为简洁、得到的反馈更为积极,以及更少的负面反馈。
图1 审稿人评论中的问题数量
进一步的分析揭示,在评审过程中,使用“第二人称“you”能够营造一种更个人化和引人入胜的交流氛围,加强了审稿人和作者的互动,增强其Engagement Effect,从而使审稿人产生更正向的行为结果。
图2 a)审稿人积极性;b)对话的个性化和引人入胜程度
为了让结论更有说服力,我们还进行了一项行为实验。通过招募一千多名参与者,让他们扮演审稿人的角色,然后随机分配他们阅读用“you”或不用“you”的“作者回复意见”,并让参与者对这些“作者回复意见”进行评价。这一实验重复了3次,均强烈验证了上述发现。
此外,研究还指出了沟通规范在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交流中保持礼貌和避免尴尬可能有助于获得更积极的反馈。
综上,这项研究以科学论文的同行评审过程为背景,揭示了第二人称代词在书面互动沟通中所具有的行为和心理效果,该研究丰富了对“you”在专业且层级化的双向通信中使用的理解,为我们在投稿过程中如何应对审稿人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研究的数据集只包括最终发表的论文,由于未包括被拒绝的审稿报告,可能导致选择偏见。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论文的审稿意见,共51页的文本中包含了733个you。排除掉319个包含双引号的、指代论文中的“you”后,还有414个you出现在作者和审稿人的对话中。(可以说,作者还是很好地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应用起来了~~)
来源:科研留声机、募格课堂、解螺旋、科学网等,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分享
你在与审稿人对话时,更多采用第三人称Reviewer还是第二人称You呢?
最新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的一篇题为“Behavioral consequences of second-person pronouns in written communications between authors and reviewers of scientific papers”研究显示,作者在回复审稿意见时,使用第二人称代词“you”,会显著影响审稿人对论文作者的回应。
论文地址: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3-44515-1
在科研领域,同行评审是确保研究质量和可靠性的重要环节。
这篇研究以科技论文的同行评审过程为背景,通过深入到同行评审这一复杂而重要的科学交流过程,研究了在同行评议过程中是否使用第二人称代词(“you”,“your”和“yours”)的区别。
研究人员统计了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期间发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s上13,359篇文章的修订函件(共计29,144轮评审)。
在这13359篇论文中,5042篇论文(37.74%)的作者在回复第一轮评审意见的时候使用了第二人称称呼审稿人,另外8317篇文章的作者使用了第三人称(例如“the review(s)”)。
作者采用“difference-in-differences”(DID)方法,比较了使用“you”和不使用“you”回应的不同之处。
通过这一数据集,他们观察到第二人称代词“you”如何影响同行评审的行为模式和心理效应。
研究发现,当作者在回应审稿人时使用第二人称代词时,同行评审结果呈现出一系列积极的变化。这包括评论更为简洁、得到的反馈更为积极,以及更少的负面反馈。
图1 审稿人评论中的问题数量
进一步的分析揭示,在评审过程中,使用“第二人称“you”能够营造一种更个人化和引人入胜的交流氛围,加强了审稿人和作者的互动,增强其Engagement Effect,从而使审稿人产生更正向的行为结果。
图2 a)审稿人积极性;b)对话的个性化和引人入胜程度
为了让结论更有说服力,我们还进行了一项行为实验。通过招募一千多名参与者,让他们扮演审稿人的角色,然后随机分配他们阅读用“you”或不用“you”的“作者回复意见”,并让参与者对这些“作者回复意见”进行评价。这一实验重复了3次,均强烈验证了上述发现。
此外,研究还指出了沟通规范在科学领域中的重要性,提醒我们在交流中保持礼貌和避免尴尬可能有助于获得更积极的反馈。
综上,这项研究以科学论文的同行评审过程为背景,揭示了第二人称代词在书面互动沟通中所具有的行为和心理效果,该研究丰富了对“you”在专业且层级化的双向通信中使用的理解,为我们在投稿过程中如何应对审稿人提供了一些新的思路。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这项研究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例如,研究的数据集只包括最终发表的论文,由于未包括被拒绝的审稿报告,可能导致选择偏见。
值得一提的是,这篇论文的审稿意见,共51页的文本中包含了733个you。排除掉319个包含双引号的、指代论文中的“you”后,还有414个you出现在作者和审稿人的对话中。(可以说,作者还是很好地将自己的研究结果应用起来了~~)
来源:科研留声机、募格课堂、解螺旋、科学网等,版权属于原作者,仅用于学术分享
2025.03.28 - 2025.03.30 中国 武汉
2025.03.28 - 2025.03.31 中国 成都
2025.03.14 - 2025.03.16 中国 广州
2024.12.13 - 2024.12.15 马来西亚 吉隆坡
2025.03.28 - 2025.03.30
中国 武汉
投稿截止 2024.12.10
2025.03.28 - 2025.03.31
中国 成都
投稿截止 2024.12.10
2025.03.14 - 2025.03.16
中国 广州
投稿截止 2024.12.05
2024.12.13 - 2024.12.15
马来西亚 吉隆坡
投稿截止 2024.11.05